七律定型于唐代,但在六朝到隋唐之间,已开始萌芽。有的诗人(如庾信)的诗开始向格律方向转化,用律句写出了一些新体诗。但由于那时律诗尚未定型,这些诗往往不规范,如上下联多有不粘不对的情况。到唐代律诗已经定型后,一些诗人又回头故意追求古风韵味,如有些律绝中出现“拗对、“拗粘”,或二四同声或四六同声的拗句,出现了一些介于律与非律之间的,律诗和古风的诗作。后人为区分和鉴别,通常把凡用律句写成的七绝,而又有失粘、失对状态的诗作,称为“古风或七言律绝”;把主要用拗句写成的,叫“七言古绝”。其中有用平韵的,也有用仄韵的。

  具体例如:

  (一)平韵古风式七言律绝。通篇律句,平韵到底,即使上下句间失对失粘,仍为律绝。

  咏石灰(明 于谦)

  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  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  (二)平韵七言古绝。多用拗句且拗对,为七言古绝。

  少年行(唐 王维)

  新丰美酒斗十千,咸阳游侠多少年。

  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。

  (三)仄韵七言律绝;通篇皆用律句,仄韵到底,上下句间失粘失对,仍为律绝。

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軍(唐 岑参)

  火山五月行人少,看君马去疾如鸟。

  都护行营太白西,角声一动胡天晓。

  (四)仄韵七言古绝。多用拗句,文中或用虚词,唐宋后此格少。

  咏菊花(明 朱元璋)

  百花发时我不发,我若发时都吓杀。

  要与西风战一场,遍身穿就黄金甲。

  从上述例句可区别七言律绝与七言古绝的要点:(一)七言律绝有平与仄韵两类,无论平韵或仄韵,皆一韵到底;(二)确定是否律绝,要点是律句,律绝必须由律句组成;(三)一首诗中虽有失对失粘之处,只要全用律句组成,仍属“古风式律绝”。(四)如果一首绝句中,多用平仄不合律的拗句,则属古绝。(五)如果上下句里多有同字重复者,或多有虚词者,属古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