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声”是汉语字音的声调。分为古四声和新四声。古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,总称“四声”。新四声,指普通话的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四种。
汉语发音有四声之别,这是汉语语言的特点。有了四声的区别,才有律诗的格律。否则,无法理解和把握律诗。
四声之说,起于六朝齐梁之间,完善于隋唐之后。中国的地域辽阔,方言土语广多。秦后,文字虽统一,但声调却各有差异,互相间也难以比较。后来,战乱不断,朝代更替。这种难民流徙,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民族言辞的融合交流,为后来探索总结语言规律创造了条件。这是四声平仄之说得以兴起和发展完善的主要原因。同时,魏晋之际,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。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启发,开始注意分析汉语自身声韵的特点。在此之前,只是用字注音,如孙炎的“反切注音法”,李登作《声类》,吕彭著《韵集》,已经能够将汉字发音加以比较,按声韵不同分类。
在此基础上,南朝诗人沈约最初发现汉字里共有四个声调,即平声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。平声“平而长”,上声“降又起”,去声“重而落”,入声“促而缩”。沈约著有《四声谱》,将四声分为平声与仄声两大类。平声舒缓绵长,上去入声为仄声,较急促,有升降曲度。
辨别四声,是辨别平仄的基础。四声和韵的关系密切。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。在诗中,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。由于四声的特点,造成诗的抑扬顿挫的节奏起伏感,及交叉对立的格调变化感,形成了腾挪跌宕的韵律美。四声在诗中的体现表现在把交错变化与规整平衡,融汇于对立统一体中。
(一)、每句中,以双字一个节拍为立,尽力做到各拍节间平仄交错,以求抑扬变化感。
(二)、两句之间,尽力做到平仄相对,以避免重复感。
(三)、句尾用韵,力求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感。大体上每两句一韵,上句句尾用仄声,猛烈强劲,急促激昂;下句以押平声韵为主,平逸悠扬,舒展绵长;平仄对应,上下契合。
(四)、句间对偶,在追求词性相对的同时,要求平仄声韵相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