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腰体,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。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《中兴间气集》。是指“中失粘而意不断”。“中失粘”,指绝句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;“意不断”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,意脉不断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“有绝句折腰者,有八句折腰者”。折腰体在五绝、七绝、五律、七律中均有之。绝句的三句、律诗的第三、五、七句都是腰。这两种腰的平仄不合声律,就称为“折腰体”。

  例:

  清江曲内一绝(崔峒)

  八月长江去浪平,片帆一道带风轻。

  极目不分天水色,南山南是岳阳城。

  例:

  晚次乐乡县(陈子昂)

  故乡杳无际,日暮且孤征。

  川原迷旧国,道路入边城。

  野戍荒烟断,深山古木平。

  如何此时恨,噭噭夜猿鸣。

  例:

  咏怀古迹(杜甫)

  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

  怅望千秋一洒泪,萧条异代不同时。

  江山故宅空文藻,云雨荒台岂梦思。

  最是楚宫俱泯灭,舟人指点至今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