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。如第二、第四句用甲韵,则第六、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,双出双入,此起彼落,有似辘轳,故名。
宋魏庆之《诗人玉屑》引《缃素杂记》说:“昔郑都官与僧齐己、郑损辈共定今体诗格云:凡诗用韵有数格,一曰葫芦,一曰辘轳,一曰进退。葫芦韵者,先二后四;辘轳韵者,双出双入;进退韵者,一进一退。失此则谬矣”。
元李冶 《敬斋古今黈(音偷,增益)》卷八:“邻韵而协者,诗家闲用之,谓之辘轳格,又谓之出入格。或以为宋人始,非也。此自有诗以来有之,盖古人文体宽简,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。”“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”,其实就是邻韵通用的一种变化形式。
例:
《谢送宣城笔》(黄庭坚)
宣城变样蹲鸡距,诸葛名家捋鼠须。
一束喜从公处得,千金求买市中无。
漫投墨客摹科斗,胜与朱门饱蠹鱼。
愧我初非草玄手,不将闲写吏文书。
第二、四句“须”、“无”属“七虞”韵,第六、八句“鱼”、“书”属“六鱼”韵,两两相对,“双入双出”,是为“辘轳”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