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认为,词的兴起受音乐的影响。与隋和唐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系。与社会、音乐、文学几方面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一、隋、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了词的产生和发展。由于隋统一了南北朝,使北方部的胡乐即燕乐得以传入中原。唐代政局统一,经济发达,城市繁荣,交通便利,中外贸易发展,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。作为燕乐的词,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兴起并流行开来,形成新燕乐。同时,唐代官僚地主、豪门富商讲究享乐,处处管弦,户户笙歌,歌楼妓馆随处可见,涌现出许多乐工歌伎,他们传播燕乐,歌唱曲词,也促进了词的兴起和发展。

  二、音乐的发展促进了词的兴起和发展。隋唐燕乐的兴起,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,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创造期。唐代音乐主要有雅乐、清乐、燕乐。雅乐是古乐,唐代已趋衰落。清乐是民间音乐,比较单调。燕乐是宴饮时演奏的音乐。南北朝以来,西北各民族与中亚,印度等地的音乐逐渐输入。这些外来音乐与中原音乐、民间俗乐相融合,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唐乐”。因为经常在宴饮时演奏,被称为燕(宴)乐。词就是随着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。

  三、民间流传的歌词,是词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流。任何一种文体,最初总是起自民间,然后才为文人所采取,词也不例外。词最早产生于民间。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,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。在这些曲子词中,有描写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不幸;有反映社会动乱,边关百姓失地的痛苦,和恢复失地的愿望,表达爱国情思;也有反映市民生活和男女情爱的作品。如《杨柳枝》《河传》等,就是隋代民间产生的词调。《河传》是隋炀帝为开汴河所制的劳歌。又如《竹枝词》来源于巴楚民歌《竹枝曲》。《祝英台近》是唐宋时期流传民歌。《潇湘神》又名《潇湘曲》,原出于唐代湘水一带祭祀湘妃的祭神曲,因唐代诗人刘禹锡最早依曲填词两首而得名。

  四、词的兴起也是适应社会需要和乐曲要求,诗体自身发展的结果。词与曲的配合演唱,先是采取“选词以配乐”的方式,就是所谓唐“声诗”。唐代的“声诗”大多是近体诗。它的整齐句式与新声曲谱很难协调。解决这个矛盾,开始时或加和声,或杂虚声,或添泛声,后又经乐工伶人以及诗人的努力探索,采取“因声以度词”,“长短其句以就节拍”的方法,形成参差不齐的句式与乐曲相配合。这样,词体就在诗体嬗变的基础上确立起来了。所以说,词是依声填词的合乐诗歌。词的句式参差,是律化了参差诗句。从选词配乐到因声度词的合乐方式,从整齐律绝到律化长短句的句式变化,就是由诗入词的演进过程。

  词是最初一种配合乐曲的歌词,为了配合乐曲的音乐性,词受着声律的严格约束。发展到宋代,词逐渐脱离了音乐,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。到了明代,词的乐谱逐渐失传,“填词”的概念与宋代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了,由“按乐谱填词”,变为“按词谱填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