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,也就是原来所用的音乐曲调。词调是对词的音乐属性的称呼。当词的乐谱还存在的时候,写一首词,必须先创制或选用一个词调(即歌谱),然后按照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去配词。宋以后,那些跟词相配的乐谱逐渐亡佚,后人作词,不再按谱填词,而是按唐宋人的词来填词,词跟音乐的关系相分离了。
词调既然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,从音乐角度讲,不同的词调表现不同的感情,或喜或怒,或哀或乐。一般来说,声情激越的词调,宜于抒发豪放的感情,如《六州歌头》《满江红》;声情低抑的词调宜于表现凄婉的情绪,如《一剪梅》《小重山》。当然,也不是绝对化,特别是当词脱离音乐,或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后,往往出现这种情况。有些词人填词并不是为了歌唱也就不顾词调的声情,出现了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所说的“哀声而歌乐词,乐声而歌怨词”的现象。
词调的来源,一是宫廷音乐,如教坊曲;二是民间音乐;三是边塞和外域音乐;四是词人或乐工自己创制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