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调为词体名称,由一段乐曲单独组成的曲调称“单调”;配合“单调”曲填写的单独一段的歌词,被称为“单调”词。唐宋时代,“单调”的概念往往兼指曲、词两面而言。宋以后则多指“单调”词,简称“单调”。“单调”曲多为轻灵短小的“令曲”,一些带有“令”后缀的曲调往往称之为“单调”曲,如《十六字令》、《调笑令》、《如梦令》等。有些不带“令”字后缀的曲调也是“单调”曲,如《杨柳枝》、《竹枝词》、《忆江南》、《望江南》、《捣练子》、《南歌子》、《南乡子》、《渔歌子》等。唐五代“令曲”流行,唐五代词多为“单调”词。有些“单调”曲到宋代则发展成“双调”,如《望江南》,唐代为“单调”,至宋代词始为“双调”。
双调亦为词体名称。本为宫调名称,属“燕乐二十八调”的“七商”之一,又名“中吕商”或“夹钟商”。唐宋词所用曲调中属于“双调”者,如《采桑子》、《生查子》、《雨霖铃》、《谒金门》、《小重山》、《定风波》、《巫山一段云》、《武陵春》等数十调。宋以后“双调”一名已渐失宫调本意。至明清以来则借用为词体名称,多称词作在形体上分上下两片者为“双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