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令”往往是词牌的通称。一般称轻便短小的曲调为“令曲”,为配合这种令曲的歌唱而填写的字句不多,篇章短小的歌词,被称为“小令”、“令词”。“令词”、“小令”这类词体名称的出现来源于“令曲”,而以“令”命名,与酒令伎艺有关。
“引”是词体的名称。大致是较长调的通称。汉魏六朝,“引”借用为乐曲名称,多指琴曲。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·琴曲歌辞》序引谢希逸《琴论》云:“古琴曲有五曲、九引、十二操”。至宋代,又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“令曲”,漫衍其声,翻成新调,也称之为“引”。如王安石“千秋岁引》即以《千秋岁》旧曲翻制而成。其它如《阳关引》等词调,也大多是取同名旧曲曼衍而成。“引”也指乐曲的序奏,犹如大曲中的散序,如《石州引》。宋代施德操《北窗炙輠录》云:“引者,为之导引也”。宋代引曲多就大曲或旧曲曼衍导引而成,其内容体制必然比原来的加大加长,后人便称这种配合引曲填写歌唱的歌词为“引”。并从篇章字数上以区别于“令词”的形式,于是“引”又被借用为词体名称。清万树《词律》云:“凡题有‘引’字者,引申之义,字数必多于前”。当然也有例外,如曹组《婆罗门引》比柳永《婆罗门令》少10个字。但从总体看,“引”一般与“令”相别,更接近于“慢”词。因此宋词中也有将“慢”字与“引”互换,如《石州慢》一作《石州引》。
“近”亦是词体名称。“近”字用于音乐曲调,本指“近拍”,即节奏腔调相近之意。后来又演变为词体名称,指配合“近拍”曲填写的、篇章字数介于“令词”与“长调”、“慢词”之间的一种词体形式。大致是“令曲”的节拍少,“慢曲”的节拍多,“近”曲则介于“令”、“慢”之间。
“慢”作为词体名称,“慢”字用于音乐曲调,本指“慢曲”、“慢调”,又称“慢曲子”,意谓曲调的节奏较慢,篇制较长。唐五代虽以“急曲子”流行,但也有依照“慢曲”填歌词的出现,如晚唐钟幅所行《卜算子慢》即是较早的一例。宋代“慢曲”、“慢调”流行,配制“慢曲”、“慢调”的歌词层出不穷,如《木兰花慢》、《雨中花慢》《、浣溪沙慢》等,后人称这些歌词为“慢词”。“慢”也就演变为词体名称了。宋代多以“慢曲”来指“慢词”。第一个大力创行慢调慢词的词人是柳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