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韵是指填词所押的声韵或所依据的韵书。词韵源自诗韵。诗有诗韵,词韵则没有明确规定,基本用的还是诗韵,只是比诗韵更宽泛自由一些。词兴之初,大多以口语相押,不严格依照诗韵。隋代陆法言编成《切韵》,分193个韵脚,这是唐人作诗押韵的准则。宋代陈彭年在此基础上撰成《广韵》,平水人刘渊又编成《平水韵》,成为宋人作诗的基础,也是宋人填词的依据。最早的词韵书相传是根据南宋大晟乐府韵所编的《词林韵释》,或称《菉斐轩词林要韵》,前人曾疑为宋本,有人考证撰者应是明人陈铎。宋人据说有朱敦儒的《应制同韵》和无名氏的《词林韵释》,前者失传,后者被秦恩复刻入《词学金书》。清人编撰的词韵较多,最通行的是戈载的《词林正韵》。该书合并诗韵而成,平上去三声合为十四部,入声合为五部,共十九部。这种分部基本符合宋词用韵的实际情况,为后来的学者和词作者所认同。成为通用的词韵书。词韵分平声韵、仄声韵(上声和去声合并)、入声韵三类。词韵宽于诗韵,邻韵可以通押,同韵的上、去、入三仄声也可以通押。但某些词调规定用入声韵的,不能任意改变。《满江红》、《贺新郎》、《声声慢》、《忆秦娥》、《念奴娇》等调,虽然可用仄声韵或平声韵,但以用入声韵最能恰当体现该调的声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