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力先生《古汉语通论·词的对仗》云: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存在三点不同,即不限平仄、不避同字、不定位置。而且词曲对仗,只是技巧,不是格律。同一词调,可对仗,亦可不对仗。词人选择对仗,或是出于修辞需要,或是出于彼此模仿。只有少数词谱,习惯上是要用对仗的。

  词的对仗比较自由,没有格律诗严格,具体表现在:第一,词的对仗注重的是词性,语法相对,不一定要以平对仄,以仄对平。如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,又如“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”(城对河,是平对平;外对下,是仄对仄)。

  第二,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。如“千里冰封”对“万里雪飘”,又如“马蹄声碎”对“喇叭声咽”,“苍山如海”对“残阳如血”。除了这两点之外,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。

  第三,诗的对仗有一定的位置限制,如七律,一般要求是中间两联,即三与四句,五与六句,有固定的位置要求。而词的对仗可以不定的位置。如有的用在前后片开头二句作为领起(如《浣溪沙》)。有的对仗在中间或结尾。有的也不限于两句,可能三句以上。有的词句虽不直接相连,但由于句式结构相同,能形成前后呼应关系,也可用对仗。如张炎《南浦》前片句中:“燕飞来,好是苏堤才晓。(鱼波浪痕图)流红去,翻笑东风难扫。”前后两句平仄格式相类,中间,插入一句作为间隔。词的对仗中,还有些特殊句式的对仗,如“扇形对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