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在配合乐曲演唱时,每个词牌都要从属一个宫调。凡是曲谱须转调的就叫“犯调”。犯调又称为犯声,相当于现代曲谱中的转调,如D调转E调、F调转G调等。因此凡是词牌中加了“犯”字的,如《凄凉犯》《花犯》等,在演奏时都要转调。
由于每一个词牌都属于一个宫调,凡是词牌不按原定格式,而增减字数或改变句式,以致转换宫调的,叫作转调。如《丑奴儿》这一词牌,正格是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各四片。《转调丑奴儿》改变为双调六十二字,上下片各七句。
“犯调”本为音乐术语,又称“犯”或“犯声”,是乐曲转移宫调的一种特殊方式,一般指曲调内部或曲调之间的调高或调式转换。因为它已越出本宫调音阶的范围或改变了本宫调音阶的主音,从而“侵犯”了另一宫调或本宫调原音阶的主音,故称“犯调”、“犯声”等。这种乐曲的“犯曲”变奏,会给词带来某些变化或赋予词体某些新的特征,于是“犯调”也被用来兼指配合“犯调”曲填写的歌词,即“犯调”词。这样,本为音乐术语的“犯调”,也就演变成词体术语了。
“转调”也本是音乐术语,又称“转声”,指乐曲转换宫调。每个音乐曲调都属于一个宫调,乐曲的宫调一经转换,节奏改变,配合它填写和演唱的歌词在形体上也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,比如减少字数,增加衬字、改变句法等等,需要乐曲做适当的调整,以至于出现转换宫调的情况发生,于是,“转调”也就由音乐术语演变为词体术语了,即指因转换宫调而发生某些形体变异的词体,或因某些形体变异而导致转换宫调的词体。如柳永的《二郎神》属双调,凡100字,上片9句,下片10句;而徐伸的《转调二郎神》则变为105字,上片10句,下片11句。又如《丑奴儿》一调正格为双调44字,上下片各4句;而《转调丑奴儿》则变为双调62字,上下片各7句。“转调 ”,有字数和句式发生变化的调体,也有字数句式与正格相同,只是押韵有所变换,还有“转调”后词体的字数、句式以及押韵没有变化的。
“犯调”与“转调”略有区别。“转调”是指由一个乐曲因转换宫调和其它因素的作用而翻成“新声”、“别调”。而“犯调”则主要是指在同一个乐曲内实现的变调变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