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由长短句组成,所以每句的字数,不像格律诗那样有五字句和七字句两种。词句有一字到十字以上的多种形式,其中四字以上的句子各有不同结构的句式,有些句式由于句式结构不同,句中的平仄安排也不同。分述如下:
(1)、一字句。一字句很少见。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,且通常多为韵脚。如[宋]蔡伸的十六字令“天。休使圆蟾照客眠。人何在?桂影自婵娟。”其中“天”是韵脚。
(2)、二字句。有平仄、平平、仄平、仄仄四种格式,以平仄、平平为常见。二字句多用在换头处或作为叠句,而且常常是入韵的。用作叠句,如“山下,山下,风展红旗如画”(毛泽东)。有的词调,规定何处该用叠字或叠句,在词谱中都有说明,填词时应遵守。
(3)、三字句。三字句在词中较为常见,分为“上一下二”和“上二下一”两种,都语气连贯而不读断。
①、上一下二。有“平仄仄”、“仄平平”两种句式,节奏点在第一字和第三字上。如苏舜钦《水调歌头 潇洒太湖岸》后段第二、三句作“当景盛,耻疏闲”,分别对应以上两种句式。
②、上二下一。有“平平仄”、“仄仄平”两种句式,节奏点在第二字和第三字上。前者如《望江南》的起句,后者如《梧桐影》的起句。
有的三字句既可以看作“上一下二”,也可以看作“上二下一”,如柳永《满江红 暮雨初收》后段第三、四句作“波似染,山如削”,前句“似”字与“染”连作“上一下二”,后句“如”字与“山”连作“上二下一”。
(4)、四字句。四字句常见句式“上二下二”、“上一下三”。
①、上二下二。有“平平仄仄”、“仄仄平平”两种句式,节奏点都在偶数字上。
“平平仄仄”这样的句式第一、三字不拘,但不宜同仄,即在不伤害词意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使用“仄平仄仄”这样类似于孤平的句式。如第一字用仄,第三字应用平以救,即作“仄平平仄”,宋人作品里特别爱用这样的句式,其使用频率甚至超过基本句式“平平仄仄”,以致有的论者认为应该将其单独拿出来,作为一种特殊句式。
“仄仄平平”这样的句式第一字不拘,第三字不能用仄,如果第三字用仄就成了拗句,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字用平也不行,因为“平仄仄平”虽然有两个平声字,但并不相连,仍然属于广义孤平的范畴。当然词谱规定可以或必须使用拗句的除外,如《望海潮》前后段第四句通常就用“平仄仄平”格式。
②、上一下三。首字为领字,宜用去声。根据后三字的结构又可细分为“一二一”和“一一二”两种句式。前者较为常见,如《水龙吟》后段结句、《雨霖铃》前段第二句等。后者较为少见,如刘克庄《沁园春 梦孚若》后段第七、八句作“使李将军,遇高皇帝”。另有后三字不可分者,如辛弃疾《永遇乐 北固亭怀古》后段第二句作“封狼居胥”,其中的狼居胥是山名,属于专有名词,故不能拆分,不过这种用法属于特例。
(5)、五字句一般句式是“上二下三”、“上一下四”、“上三下二”。
①、上二下三。和五言律句基本相同,有“仄仄平平仄”、“平平仄仄平”、“平平平仄仄”、“仄仄仄平平”四种句式。
②、上一下四。首字为领字,宜用去声。后四字可作“平平仄仄”,也可作“仄仄平平”,根据词牌格式而定。前者如《水龙吟》前后段第九句,后者如《摸鱼儿》前段第八句、后段第九句。
③、上三下二。这种句式较为少见,且多为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对句式的灵活运用,而非词谱的强制性规定。如姜夔《齐天乐·蟋蟀》后段结句作“一声声更苦”,纳兰性德《临江仙·寒柳》后段结句作“吹不散眉弯”,而按之词谱,这两处实际上都是“上二下三”的五言律句。
(6)、六字句。六字句一般句式是“上二下四”或“上四下二”、“上三下三”、“上一下五”。
①、上二下四和上四下二。两者并无本质区别,都是“二二二”结构,节奏点都在偶数字上。如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前段一、二句作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为“上二下四”;后段一、二句作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”,为“上四下二”。平仄安排可以是“平平仄仄平平”,第一、三字平仄可不拘,但不宜同仄;也可是“仄仄平平仄仄”,第一、三、五字平仄可不拘,但第三、五字不宜同仄,理由同前四字句“上二下二”句式。
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特殊拗句“平平仄仄平仄”,第一、三字平仄可不拘,但不宜同仄,如《念奴娇》前后段结句。
②、上三下三。这种句式即折腰六字句,是词中常见句式,需要加顿号,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来安排平仄。《水龙吟》前段结句即用此句式,如辛弃疾“楚天千里清秋”词作“无人会、登临意”,陈亮“闹花深处层楼”词作“都付与、莺和燕”。
③、上一下五。这个句式不多见,且经常被忽略,一般被看作“上三下三”的折腰句法。如《青玉案》第二句,贺铸“凌波不过横塘路”词作“但目送芳尘去”,若作折腰句法,则三字逗为“上一下二”,节奏点在第一、三字上,可是“但”、“送”两字皆仄,岂不连仄失谐了吗?只有把“但”字看作领字,后接仄起仄收五言律句“目送芳尘去”,这样才合律。
(7)、七字句。七字句一般句式是上二下五”或“上四下三”、“上三下四”、“上一下六”。
①、上二下五和上四下三。两者并无本质区别,都是“二二三”结构,和七言律句基本相同,有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、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、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、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四种句式。
②、上三下四。这种句式即折腰七字句,是词中常见的句式,需要加顿号,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、四字句来安排平仄。如《满庭芳》前后段第七句,《雨霖铃》前段第八句和后段第四句、第七句等,都用的是此种句式。
③、上一下六。这个句式也不多见,且经常被忽略,一般被看作“上三下四”的折腰句法。如《桂枝香》后段第七句,王安石“登临送目”词作“但寒烟衰草凝绿”,其中“寒烟衰草”为并列词组,若作折腰句法从“烟”字处读断,则有伤文意,且“衰草凝绿”连仄失谐。只有把“但”字看作领字,后接六言特殊拗句“寒烟衰草凝绿”,这样才合律,且文意贯通。此外,《行香子》前后段第三句,晁补之“前岁栽桃”词分别作“更黄鹂久住相知”、“任功名生事俱非”,也应看作“上一下六”。
(8)、八字句一般句式是“上二下六、“上三下五”、“上一下七”。
①、上二下六。这个句式也不多见,相当于二字逗领起六字句,如《雨霖铃》后段第六句,柳永“寒蝉凄切”词作“应是良辰美景虚设”,王安石“孜孜矻矻”词作“终被阎罗老子相屈”。这种句式还有个特点,就是中四字必不可断,否则应作“四四”两句看。
②、上三下五。这种句式即折腰八字句,词中也较常见,需要加顿号,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、五字句来安排平仄。如柳永《八声甘州》“误几回、天际识归舟”,苏轼《贺新郎》“枉教人、梦断瑶台曲”等俱是此句式。这个句式如果断作“五三”,则应作两句看。
③、上一下七。这个句式也不多见,且经常被忽略,一般被看作“上三下五”的折腰句法。如《沁园春》后段第二句,苏轼“孤馆灯青”词作“似二陆初来俱少年”。毛泽东“北国风光”词作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”。又如柳永《八声甘州》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”,苏轼《哨遍》“念寓形宇内复几时”等俱是此句式。
(9)、九字句一般句式是“上二下七”、“上三下六”、“上四下五”、“上五下四”、“上六下三”。
①、上二下七。这个句式相当于二字领七字句,例如李煜的《虞美人》下片结句: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
②、上三下六。如姜夔的《法曲献仙音》词下片的“谁念我重见冷枫舞”句。
③、上四下五。如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词下片结句: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④、上五下四。如柳永的《望远行》词下片结句:“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”。
⑤、上六下三。属于平脚句的,如李煜的《乌夜啼》词上下片结句: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