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。诗词的一般节奏,也就是律句的节奏。律句的节奏包括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。语意节奏,一般是一个词(包括复音词)、一个词组,一个介词结构(介词及其宾语)、或一个句子形式。所谓声律节奏,指一般律句节奏,是以每两个音节(即两个字)作为一个节奏单位。如果是三字句:五字句和七字句,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。具体如下:
三字句:平平——仄,仄仄——平,平仄——仄,仄平——平。
四字句:平平——仄仄,仄仄——平平。
五字句:仄仄——平平——仄,平平——仄仄——平,
平平——平仄——仄,仄仄——仄平——平。
六字句:仄仄——平平——仄仄,平平——仄仄——平平。
七字句:平平——仄仄——平平——仄,仄仄——平平——仄仄——平。
仄仄——平平——平仄——仄,平平——仄仄——仄平——平。
诗词中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,就多数情况来说,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。如果把诗句按节奏分开,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和一个双音词,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同。
如: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(毛泽东)
西风——烈,长空——雁叫——霜晨——月。
指点——江山,激扬——文字,粪土——当年——万户——候。
宁化——清流——归化,路隘——林深——苔滑。
才饮——长沙——水,又食——武昌——鱼。
在三字句,特别是五言、七言的三字尾,三个音节的结合比较密切。同时,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,移动后就成为另一种情况。比如:三字句:
平——平仄,仄——仄平。
平——仄仄,仄——平平。
五字句:
仄——平——平仄,平平——仄——仄——平。
平平——平——仄仄,仄仄——仄——平平。
七字句:
平平——仄仄——平——平仄,
仄仄——平平——仄——仄平,
仄仄——平平——平——仄仄,
平平——仄仄——仄——平平。
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。一致性是常例,不一致是变例。
词的节奏和诗的节奏,有一致性,也有区别。词有大量的律句,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。但词的节奏上也有它的特点。如有些五字句,应是一字逗加四字句,特别是后面跟着对仗,如“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”“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”这里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,这是词的节奏特点,应该分析为“仄——平平——仄仄。”
没有对仗的五字句,如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,应是一字逗加四字句。又如“倚危樯清绝”,“注孤臣吴越”,(张元干《石州慢》):这种五字句可看作上三下二,即“仄平平——平仄”。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平仄。